资治通鉴阅读笔记1

卷一~卷二 | 公元前 403

Posted by 陈陈 on May 19, 2021

第一卷

威烈王二十三年(戊寅、前 403)

主要事件:三家分晋[1]

主要人物:

  • 晋大夫的智氏、赵氏、魏氏。
  • 魏文侯:公元前472年~公元前396年。公元前403年,魏与赵、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(周威烈王)正式封为诸侯。
  • 田子方:子贡的学生、魏文侯的老师。
  • 翟璜:出身狄族,战国初期魏国国相,辅佐魏文侯。
  • 吴起:前440年~前381年。姜姓,吴氏[2],名起,卫国左氏(今山东省曹县)人。战国初期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
  • 子思:前483年-前402年,字子思,鲁国人,孔子的嫡孙、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。
  • 聂政:(?~公元前397年)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,战国时期轵邑深井里(今济源轵城南)人。

《资治通鉴》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开始写,开篇就一句话,

“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”。

司马光为此发了一大篇评论。核心思想是礼制的重要性,以及君臣有别。

是故天子统三公,三公率诸侯,诸侯制卿大夫,卿大夫治士庶人。贵以临贱,贱以承贵。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,根本之制支叶,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,支叶之庇本根,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。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。

中国的集权体制和等级观念,这个时候就根深蒂固了。

本卷司马光借晋国智瑶的覆亡,抒发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德与才的论述:

臣光曰:智伯之亡也, 才胜德也。夫才与德异, 而世俗莫之能辨, 通谓之贤, 此其所以失人也。夫聪察强毅之谓才, 正直中和之谓德。才者, 德之资也; 德者, 才之帅也。云梦之竹, 天下之劲也; 然而不矫揉, 不羽括, 则不能以入坚。棠之金, 天下之利也; 然而不熔范, 不砥砺, 则不能以击强。是故才德全尽谓之“圣人”,才德兼亡谓之“愚人”;德胜才谓之“君子”,才胜德谓之“小人”。凡取人之术,苟不得圣人、君子而与之,与其得小人,不若得愚人。何则?君子挟才以为善,小人挟才以为恶。挟才以为善者,善无不至矣; 挟才以为恶者,恶亦无不至矣。愚者虽欲为不善,智不能周,力不能胜,譬如乳狗搏人,人得而制之。小人智足以遂其奸,勇足以决其暴,是虎而翼者也,其为害岂不多哉!夫德者人之所严,而才者人之所爱;爱者易亲,严者易疏,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。自古昔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才有馀而德不足,以至于颠覆者多矣,岂特智伯哉!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,又何失人之足患哉!

[1] 晋平公以后,晋国范、中行、智、韩、赵、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。晋定公时,范、中行两家首先败亡。公元前453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共灭智氏,晋国已被三家瓜分。
[2] 姓是表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一家族的标志,是一种族号。 氏是姓的分支。 中国人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的。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,是一个氏族和部落的标志。


第二卷

周纪二 显王元年(癸丑、前 368)

主要事件:商鞅变法、惠王问宝、马陵之战、苏秦相六国

主要人物:

  • 秦孝公:嬴渠梁(公元前381年12月6日~公元前338年),嬴姓赵氏,秦献公之子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。公元前361年—公元前338年在位。
  • 商鞅:约公元前395年-公元前338年。公孙氏,名鞅,卫国人。
  • 孙膑:前382年-前316年,或說號伯灵,因受过膑刑,故世人習稱孙膑。是活躍於战国中期的军事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
  • 庞涓:前385年-前342年,活躍於戰國中期的军事家,魏國將軍。
  • 苏秦:?—前284年,己姓,苏氏,名秦,字季子,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)人。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、外交家和谋略家。
  • 张仪:?-公元前309年,魏国安邑(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)人。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、外交家和谋略家。
  • 孟尝君:田文(生卒年不详)。又称文子、薛文、薛公。战国时齐国临淄(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)人。

秦孝公发愤强秦:

秦献公薨,子孝公立,孝公生二十一年矣。是时河、山以东强国六,淮、泗之间小国十馀,楚、魏与秦接界。魏筑长城,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;楚自汉中,南有巴、黔、中: 皆以夷翟遇秦,摈斥之,不得与中国之会盟。于是孝公发愤,布德修政,欲以强秦。

司马光论诚信:

臣光曰:夫信者,人君之大宝也。国保于民,民保于信;非信无以使民,非民无以守国。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,霸者不欺四邻,善为国者不欺其民,善为家者不欺其亲。不 善者反之,欺其邻国,欺其百姓,甚者欺其兄弟,欺其父子。上不信下,下不信上,上下离心,以至于败。所利不能药其所伤,所获不能补其所亡,岂不哀哉!

庞涓和张仪对强于自己的同窗的不同态度:

初,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, 庞涓仕魏为将军,自以能不及孙膑,乃召之;至,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,欲使终身废弃。
张仪曰:“嗟乎,此吾在术中而不牾,吾不及苏君明矣。为吾谢苏君,苏君之时,仪何敢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