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书评

读书笔记

Posted by 陈陈 on December 8, 2020

作者塔拉·韦斯特弗。她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,童年与垃圾场和废铜烂铁相伴,通过自学考上大学,最终取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。

刚读前面几页,感觉有点假,一个直到十七岁没受过教育的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。这与她的博士头衔无关。十七年足以形成一个人的底色,不管后来多么成功,有些东西是很难改变的。

继续读了几章,发现跟书的介绍宣传中给人的印象大不一样。她并非出生在一个父母目不识丁的家庭,也并非一天到晚在垃圾场游荡。她的成长环境不是一穷二白,只能说相当特殊。有些部分令人三观震撼,例如,真的会有人相信宗教意义上“世界末日”,并为此严阵以待,囤枪囤水囤粮食。

作者塔拉全家信奉摩门教。父亲有点狂热和走极端,从心理学来看患有一些疾病,对家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,但他绝对不是无知。相反,根据书中描述应该是极其聪明的一个人。父母双方基因都很强大,知识水平很高,很早教他们识字阅读。她父亲甚至教她系统学习了摩斯电码,尽管动机有点可笑。家里有大量书籍,帮助他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。这些是她和两个哥哥今后得以完成博士学业的重要因素。

由于塔拉的经历过于特殊,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意义。不过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:
一、塔拉这样自学成才的例子在当今中国发生的概率有多大?
二、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?
三、什么是好的教育?

对于第一个问题,先要定义自学成才的“才”。如果说是要像本书作者一样,这样的概率应该几乎是零。

塔拉考上的杨百翰大学,是一个摩门教学校。科研水平很高,但学费非常便宜,对于摩门教徒据说只需两千美元,还能有学费减免等福利。在这个学校,塔拉遇到了对她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的教授。这位教授有与剑桥的合作项目。关于进入剑桥的机会,书中很明确说是她导师主动提出,“我这里有一个名额,只可以帮一个人,你如果想的话,我可以帮你”。

我国的体制,首先没有完整学籍参加高考非常麻烦。其次,就算拿到考试资格,一个完全自学并且偏科的人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很难拿到高分(塔拉自学的那点三角函数知识估计相当于中国初中水平)。国家的教育投资很大一部分给了重点大学。一般的大学资源非常有限,吸引不到优秀的师资,教授也不大可能拥有推荐学生进剑桥的声望和能力。

对比一下,美国有公立学校、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,各自有各自优势,有自己的招生标准;而在中国,公立学校占绝对主导,是一个分级体系。在这体系内,又分出了三六九等。现在经常讨论内卷,一个原因是我们只有同一个标准,同一个体系、同一条跑道。

对于第二个问题,可以引用塔拉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的一段话:

“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,理解不同的人、经历和历史。接受教育,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。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,同理心的深化,视野的开阔。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。如果人们受过教育,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,而不是更确定。他们应该多听,少说,对差异满怀激情,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。”

这个回答非常棒。教育不仅是职业培训。通过教育我们得以跳出原先的小圈子,换一个视角看待自己和别人,具备反思和挑战权威的能力。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,甚至相当痛苦,书后半部分塔拉的蜕变就是如此。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,才能“对差异满怀激情”,同时找到自己热爱且有意义的事情。在这个基础上去爱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热爱的人,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超越得失心和占有欲。

关于第三个问题,还没想好答案。